(梵語: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IAST:Saddharma Puṇḍarīka Sūtra)
簡稱《法華經》,中文版本由後秦鳩摩羅什所譯,7卷28品,6萬9千餘字
,經號262,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
梵文 Saddharma,中譯為「妙法」,意為所說教法微妙無上。Pundarika
意譯為「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比喻經典之潔白清淨完美。Sutra 譯
「經」,故此經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意爲所說教法一乘圓教微妙無上,聖典義理清淨了義,究
竟圓滿。傳說《法華經》結集了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教法,旨在說明佛
祖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密圓融。
五時教判,只是應機逗施,而顯人人成佛的大用。
《法華經》被譽爲「經中之王」。
淵 源
傳說《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為大乘佛教初期
經典之一。
《法華經》成立年代約紀元前後,最慢不遲於公元1世紀,因為龍樹菩薩
(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論》、《大智度論》已引用本經文義。另,
《大泥洹經》、《大般涅槃經》、《優婆塞戒經》、《大乘本生心地觀
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等諸經皆列舉本經經名並援引經中文義,可
見本經之成立年代較以上諸經為更早。
本經是在西北印度成立,最初經典並非如今日所見完整的一大部,而是像
《華嚴經》一樣逐漸形成,次第結集增品編輯而成。「序品」、「方便品」
、「譬喻品」相繼成立;其次,「見寶塔品」、「勸持品」成立,接著是
「從地涌出品」、「如來壽量品」、「如來神力品」。較後再加入「分別
功德品」、「常不輕菩薩品」;其中,「見寶塔品」可被認為是反映了菩
薩團體以佛塔為信仰中心。「壽量品」則反映了菩薩們的佛陀觀 —— 將佛
陀視為體現了永恆生命者,佛是久遠實成的佛,壽命無量。
「提婆達多品」是最後加進去的,為強調流通本經的功德,即使像提婆達
多這樣犯了五無間罪的大惡人,由於往昔將《法華經》傳給因地修行的釋
尊,由此功德,也能被授記成佛。由此可見,經典的成立,除了受到當時
思想界的影響之外,與當時的地域、文化、社會、風俗習慣,也有息息相
關之處。
內容大意
在大乘佛法興起的時代,有了以「聲聞」、「緣覺」為2乘或小乘,以「菩
薩」為大乘的說法。《法華經》就是在這種思想界蘊釀而生的代表作品,
提出了「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思想,融會3乘為1乘(佛乘)。以
「聲聞」、「緣覺」2乘為方便(權)說,「二乘」終究以成佛為最終目
標(如「化城喻品」所說),開啟了「回小向大」的門徑,這是一種嶄新
的學說思想,也是本經的中心思想所在,於佛教思想史上佔有關鍵性的重
要地位。
《法華經》各品內容大意如下:
第1序品:
是本經的總序,佛說無量義經後,入無量義處三昧,天上降下種種華,佛
的眉間白毫放大光明。彌勒疑問,文殊答過去諸佛欲宣說法華經前,必現
此瑞相。暗示佛說此經之殊勝處有別於他經,喚起大眾的注意。
第2方便品:
此品與壽量品,是形成法華經的2大中心,為本經正宗分。佛由三昧起,
稱嘆諸佛智慧甚深無量,難解難入,佛說諸佛究竟了知諸法實相——「十
如是」。為令聲聞、緣覺為理想的二乘人,斷苦縛,得涅槃,佛以方便力
,分說三乘之教,自此所說者才是佛的真實之教。5千增上慢者退席,佛
乃唱唯一大事,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實無
三乘。
第3譬喻品:
自此品開始到第9「授學無人記品」為止的7個品,是將方便品里所說的
進一步以譬喻及因緣說明。
本品說明舍利弗最先領解佛意,故被授記為華光如來。佛將三界譬喻為
火宅,將3乘喻為「羊、鹿、牛三車」,將一佛乘喻為「第一的大白牛
車」,以有名的「火宅喻」和「三車一車」之喻,顯示「於一佛乘,分
別說三」及「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的深義。
第4信解品:
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目犍連,於上品領解佛意。佛更說「長者窮
子」喻,佛喻為大慈悲的長者,3乘譬喻為窮子,導出「於一乘道,隨
宜說三」的結論。
第5藥草喻品:
佛應4人之請,更以「三草二木」將人天2乘譬喻為大、中、小的藥草,
將上根、下根的菩薩喻為大樹和小樹,將佛的平等大慧譬喻為一味的雨
。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小長短諸種草木,悉受一味之雨的潤澤成長,如同
佛以一相一味之法,平等利益一切眾生。
第6授記品: 授大迦葉等4人記。
第7化城喻品:
先說大通智勝佛時16王子聽講法華經而轉為菩薩沙彌,後成佛。次說
「化城喻」,3乘之果不外是化城,目的是為入佛慧。
第8五百弟子授記品:
富樓那為上首,5百弟子皆得受記。次說「擊珠喻」,5百弟子雖都懷
有佛種,但未開悟,由煩惱覆藏,如衣里藏有寶珠,但因不知,故處
於窮困之境。
第9授學無學人記品: 阿難、羅侯羅為上首。
第10法師品:
佛在世或滅度後,凡隨喜聽聞法華經者均授予成佛的記別。又舉出修
行、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的「五種法師」和供養本經的「十種供
養」的功德。說謗法者之罪,並說鑿井喻。
第11見寶塔品:
多寶佛塔從地涌出,證明釋尊所說皆是真實。釋迦如來,以神力,3
變淨土,分身諸佛咸集,開多寶佛塔。多寶如來,分半座與釋尊同座。
第12提婆達多品:
說如來往昔求法,師事阿私仙得聞妙法。又授提婆達多成佛記。文殊
入龍宮說法華經,8歲龍女聞經,即身成佛,證明於通法華經之功德
廣大。
第13勸持品:
藥王、大樂說和2萬菩薩,各各發願弘揚法華經。被授記的5百阿羅漢
及學無學8千人,以及80萬億那由他的無數菩薩,皆誓願弘此經。
第14安樂行品:
文殊請問末世持經方法,佛告以身、口、意、誓願4安樂行,並以不
輕易授予的轉輪聖王髻中明珠來譬喻佛不易講說經中最尊最勝的法華
經。
第15從地涌出品:
6萬恆沙菩薩及其眷屬從地涌出,大眾疑惑,不知此等恆沙數菩薩為
誰之弟子?從何處來?此為壽量品佛開顯「久遠實成」的序曲。
第16如來壽量品:
釋尊說明「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而其中間
乃至今生,皆是方便示現。
又說「佛壽的長遠」、「佛身的常住」。以良醫之譬喻說明為救眾生
而示現方便。佛實際上是「常在靈鷲山」、「常住說此法」,為使眾
生不起懈怠之念,故示現滅度。此品旨在說明佛「壽命之無量」、「
教化之無量」、「慈悲之無量」及「救濟之無量」。
第17分別功德品: 說明與會者聞法獲益之多,和5品弟子功德。
第18隨喜功德品:
是繼續分別功德品所說者,說明隨喜聽聞講述此經的功德廣大。
第19法師功德品: 明5種法師的功德,得六根清淨神通力。
第20常不輕菩薩品:
說明常不輕菩薩,以隨喜行,得清淨六根,說法華經,以此顯示讚
歎本經功德。
第21如來神力品:
出廣長舌,放毛孔光。今以此神力,為囑付滅後傳此經,結要地說
此經功德。此經所在之處就是道場,諸佛在此處成道、轉法輪,並
在此處涅槃。
第22囑累品: 此品為對諸菩薩「總付囑」,3摩眾菩薩頂而囑付之。
第23藥王菩薩本事品:
自此品開始到第28的勸發品,詳說佛滅後弘此經的必要及弘經的功
德。本品舉出藥王菩薩過去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燒臂供養,以報
答聽日月淨明德佛講法華經之恩。
第24妙音菩薩品:
敘述變現34身,說法華經的妙音菩薩,從東方淨光莊嚴國來到靈鷲
山,禮拜釋尊及多寶佛塔,以顯宣說法華經的重要價值。
第25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無盡意菩薩請問,佛為說14無畏,32應,種種功德。
第26陀羅尼品: 菩薩及天神等,各各說咒護持受持法華者。
第27妙莊嚴王本事品:
說明藥王、藥上2菩薩的過去本事,為淨藏、淨眼2王子,勸父母歸
依其師雲雷音王佛,使他們成為聽法華經的大善知識的因緣,以顯
示遇佛、聽法華經之難得。
第28普賢菩薩勸發品:
佛為普賢說佛滅度後得法華經的4個方法。普賢發願護持法華經者
,並懲罰誹謗此經者。
《法華經》為把握佛陀的真精神,採用了偈頌、譬喻等,讚歎永恆的
佛陀(久遠實成之佛),說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壽命無限,現各種
化身,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由於行文順暢,詞藻優美,在佛教思想
史、文學史上,具有不朽的價值,是古來流布最廣的經典。
南無妙法蓮華經
本門題目的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久遠元初本佛的寶號,它歸納在
本門本尊之中。對於我們眾生來說是要相信本門本尊(信的題目)、
唱誦南無妙法蓮華經(行的題目)。題目要信、行兼備,而且要自行
(自己唱題)、化他(勸導他人唱題)才稱得上是正確的題目。
在字面上指的「南無」(歸命)於「妙法蓮華經」,並非對釋尊
的《法華經》(妙法蓮華經)南無。確信法華經壽量文底獨一本門本
尊,從而唱誦其「名字」,就是本門題目了。當唱誦之時,御本尊的
無限力量會從自己的生命中湧現,每日的勤行、唱題(自行)和折伏
(化他),是邁向成佛的主要佛道修行。
自行化他
(一)勤行
「勤行」就是「勤勵實行」,有勇敢不懈地實踐的意思,每日不
間斷地進行修行。一直都是實踐禮拜御本尊、唱誦題目,讀誦《法華
經》的方便品第二和壽量品第十六,作為每日的勤行功課。
在勤行中,唱誦「南無妙法蓮華經」的題目,是末法的正確佛道
修行,這稱為「正行」,最為重要。而讀誦方便品、壽量品是為了助
顯「正行」——題目的功德,所以稱為「助行」。而且在「助行」之
中,讀誦壽量品是「正」的意思,代表中心;而讀誦方便品是「傍」
的意思,表示枝葉。
大聖人在〈覆上野書〉指出:「今既入末法,餘經及《法華經》
亦無用,唯有南無妙法蓮華經。」(日文御書全集一五四六頁)
我們在勤行時讀誦方便品、壽量品,並非盲目地讀誦釋尊的《法
華經》,而是藉此來顯現出御本尊的功德,為了讚頌而讀誦。
日寬上人指出,讀誦方便品是為了「所破、借文」,讀誦壽量品
則是為「所破、所用」。即是說,讀誦方便品是為了解明釋尊的《法
華經》,在末法已失去力用(所破),並且借其文來讚頌日蓮大聖人
領悟的境涯、御本尊的大功德(借用)。
至於壽量品,除了跟方便品一樣是為了所破而讀誦外,更因為在
壽量品的文底秘沉了三大秘法的御本尊,從大聖人佛法的立場來看,
壽量品的文是說明御本尊的文證,故此我們要加以讀誦(所用)。
正如大聖人在〈一生成佛抄〉中的教導:「應當深深地奮發信心
,日夜朝暮不懈怠地磨拭自己的生命,如何去磨拭呢?就是唱奉南無
妙法蓮華經,這就是所謂磨拭了。」(日文御書全集三八四頁)由於
我們朝晚不懈地向御本尊勤行、唱題目,將滿佈過去世謗法的罪業污
垢的生命磨拭,顯現出本來具備著的佛界——強力清淨的生命,而得
到成佛。
(二)弘教
正如大聖人在〈諸法實相抄〉中所說:「我亦行而亦教化他人。
」(日文御書全集一三六一頁)我們不單只自己相信御本尊,做勤行
,還要向他人指出錯誤的宗教正是不幸的根源,以確信啟導別人信仰
妙法必能幸福,才是正確的佛道修行。
「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
。如來所遣,行如來事。」(〈法師品第十〉,開結三八六頁)
如上所述,我們的化他行就是基於我們作為末法本佛日蓮大聖人
的使者之尊貴使命。弘揚這佛法的化導法有「折伏」和「攝受」。「
折伏」是弘揚佛法的一種化導方法,將對方宗教觀和人生觀的誤謬予
以破折,使之歸伏正確佛法,引導向幸福。
相反,我們一面容受對方的低等法理,漸進地引導對方走入正法
,這種化導法稱為「攝受」。大聖人在〈佐渡御書〉裡教導:「佛法
因應時而分攝受、折伏。」(日文御書全集九五七頁)指出在末法進
行折伏的佛道修行要配合時機。
正如〈覆四條金吾書〉的教導般「唱誦《法華經》的一字一句,
更向別人申說的人,就是教主釋尊的使者了。」(日文御書全集一一
二一頁)這樣,實踐折伏的人就是作為末法本佛日蓮大聖人的使者,
而去挽救不幸的人,我們應自覺這尊貴的使命,懷著勇氣去實踐。